欢迎进入大安区文化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!

文化馆 | 图书馆 | 美术馆 |

联系我们:

0813-5101505

地方艺术资源

文学

文学 >>

与书为伴馆作邻 (我心中的图书馆征文三等奖)

时间:2022-08-08    来源:    阅读:2746

与书为伴馆作邻 

文:黄明鑫

 

“穷不丢书,富不丢猪。”可我发蒙得迟,最初记忆是在牛佛王大山外婆家的沱江河畔,与表哥们捞鱼、吊车尾、满山飞……是个“野骡子”。

后来回到家,随父亲四处排灌抽水、修柴油机,却常跑到余家村茅草房爷爷家,与七姑、八姑一大群姑娘们腻在一起,学跳绳、踢毽、抓子儿、养花草……竟又成了个“假姑娘儿”。

 

识字为乐,读书入门

 

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“技多不压身”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……父亲一边在贫瘠的“五指山”劳作,一边这样教导我,给予厚望。

但我并不领情,在千金榜入学的第一年完全是懵的。甚至还对书干了一件“黄事”:当年,家里开面坊。我把《寒假生活》卡进怀里去拌桶边帮忙和面,结果书漏掉在泥地被踩得面目全非才发现。

新学期开学,班主任举着脏兮兮烂翻翻的《寒假生活》询问:“这是哪个的?领下去!”当场,齐刷刷几十双眼睛望向我,我被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。

刻骨铭心的记忆,促我人生反转。此后,我对书们不再马虎,新学期一拿到教科书,就找来报纸或牛皮纸当书皮,认认真真地把封面包好,一有磨损还要更换,一学期下来书面子都是崭崭新新的,每期用完也收拾得齐齐整整的。

为此,妈妈常夸我爱干净、会打理,那可是用“教训”换来的。

那时,与对文字的兴趣相比,其实我更喜欢父亲吹的那些牛:什么“三皇五帝”“精卫填海”,什么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,什么《天仙配》《牛郎织女》,什么《傻女婿》里的“田若如虾熄”“打枪二人来争议”“官里不会府里会”,还有《打官司》里“用斧伤人”“甩斧伤人”之别的人命关天……听得津津有味、酣然入梦。

看我读书没起劲,父亲非常着急,在当教师的谢姑爷处讨得法子:“留级”。

很有幸,虽然背着“梭班狗”的阴影,我却找到了识字的法子,迷上了读书。从此一路开挂直到考上中师,吹散了“阴影”。

起初,看图多、识字少,拼音会了就查字典。一次,到场镇老巷“吴凉糕”连环画摊花两分钱一本看《葫芦兄弟》,忍不住诱惑下了狠,用喝凉开水的零花钱一口气看完了全套,真过瘾!

随着识字增多,就翻家里的书看,机器的说明书、种蔬菜的、搞养殖的、《本草纲目》简装版词典等等都不放过。

后来,父亲不时买回来包装干面的旧书也看,零星带回来的报纸更看,反正看着图文就亲切,与书为伴开了眼界、练了记性、启了心智。

小学三四年级时,我还当了四叔的“小老师”,教他拼音、识字、写字、查字典。他居然能认能写,脱了盲,还买回一本成语词典使劲啃。

初三那年,随邻居的亲戚一起去宜宾大医院检查反复疼痛的肠胃,结果没有大问题才放心。回来时,他们特意送我一大摞科技报、数本百科知识台历,拓展了我的数理化和人文知识。这次请的三天假是我初中三年唯一的一次假,遗憾地错过了聆听老师赏析《岳阳楼记》的前半部分。


以文会友,以馆作邻

 

在富顺师范,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镌刻在大礼堂舞台两侧,召引着所有富师人。

在这里,教学楼底楼有规范的图书室供借阅,校园有春芽文学社和社刊《春芽》的土壤供孕育,我们93级2班有班主任陈于杰的温和慈爱、宽严相济,我们的《文选和写作》课堂有科任教师陈亮的洪亮激越、严谨谦逊……

三年里,我是图书室的常客,浸润于《读者》《连环画报》《杂文选刊》《讽刺与幽默》《毛泽东传》《冰心传》……也不时到西湖边山顶的县图书馆借阅涉猎。

二年级时,积极加入春芽文学社,有幸参加了她的十周年大庆,知晓了周开岳、李自国、王孝谦等文学前辈,认识了刘安勇、高仁斌、洪敏等一大批文艺学长、学姐。我的笔拙,仅发表一首小诗于《春芽》,却埋了颗文艺的种子。

我们2班在93级4个班中特色鲜明、活力四射,学业、才艺各方面都有佼佼者。当年毕业,全校有保送生3名,我们班就占了两席。

而陈亮老师的《文选和写作》课于我,是从工具文字到文艺文学的顿悟:他中气十足、感情饱满,诵读艾青的《大堰河——我的保姆》一诗气势磅礴、抑扬顿挫,让我感同身受、催人落泪;剖析巴尔扎克《守财奴》人物形象的典型性、莫泊桑《项链》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、曹禺《雷雨》戏剧冲突的矛盾设置,让我体悟到文学的文美、字妙;严谨纠正“水是溶液”不是比喻句,与地理老师核实“伊春”是地名,而不是时间……

1996年毕业遇到“普九”扩招第二年,中学教师紧缺,我们这届中师生大多拔高使用教初中。

倾向教物理的我,被安排教初二语文,这样就必须琢磨文字、文学了。这也为后来自贡师专“大安班”汉语言文学专科函授、川师大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占了起手。

两年后,担任99级2班的班主任,想着搞点新板眼,就发动学生仿富师《春芽》办起了班级手抄报《小雨点》。

纸张用的是试卷纸,组织策划、封面设计、编辑部成员、投稿、选稿、抄写、插图等全由学生自己操刀,编辑好贴在一张竹胶板上向全校师生展示半月,展示完后再装订成册,前后办了4期。

这期间锻炼、激发了一大批学生:组织能力强的张灵敏,文笔不错的谢坤鹏、刘仁波,绘画了得的曾凤鸣,活跃点子多的陈新,细致持重舒秀梅,秀气入微的陈锐等等。

后来,卸去班主任,参与后勤、党政办工作,《小雨点》就停了。2005年9月,借担任初中语文教研组长机缘,又想着做些新动作,就和校团委发起,在区教育局副局长、区作协主席罗士成和区教育局党政办副主任、《大安教育》执行副主编钟焱老师指导下,紧跟《大安教育》步伐,于年底创办了校刊《黄桷树》。

《黄桷树》季刊,每期36页,近4万字,印数逐渐达110 本,发行覆盖全镇各办公室、语文老师、班主任,赠刊至市、区相关部门领导,校内设橱窗供常年阅读,在当时全区校园刊物中拔得头筹。

2007年5月,加入区作协,又结识了一大批前辈、文友。前后三年经办《黄桷树》12期,锤炼了我的组织策划、选稿撰稿、校稿审稿、编排设计、印刷发行等一系列硬功。2008年12月,我被抽调到区督评办搞宣传,策、采、编、审、发全程得心应手,助力迎检成效突出。

督评结束,留在区教育局党政办传承钟老师“嫁衣”精神,在搞好文秘、教育宣传的同时,担起《大安教育》《龙乡文学》执行副主编责任。当时两刊的编排文印店在市图书馆底楼,为了校稿、借阅图书便利,我以馆作邻,购房也就选在了旁边的远达饰家,撰文、编刊、读书、借阅、查资料、听讲座自得其乐,也带领家人成为图书馆的新客、常客,学在其中、乐在其中、长在其中!

 

刊馆相融,传播力量

 

从识字读书到改变命运走出乡村,从拓展学生素养办班刊到涵养校园文化办校刊,从助力教育改革发展到繁荣地方文艺,从一线采风撰文到群策群力办刊编书,始终不忘“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”初心,牢记鼓与呼使命。

党的十八大前夕,2012年3月,中共大安区委机关刊物《大安》创刊,受组织安排,成为专职编辑。既有底气,也有挑战,我虽有一定经验,毕竟月刊《大安》的层面更高、覆盖更广、要求更严、节奏更紧。

运转启动,编委会全力加持,经验丰富的老领导裴建成主编主持拍板。很快,改版方案出炉,刊物性质定位、运行机制、经费保障、稿件来源、刊型页码、题字题词、版式风格、印刷企业、稿费标准、发行范围、目标考核、激励评奖、人员力量等闭环要件一一落细落地。紧张筹办一个月,新版《大安》如期与广大读者见面。

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,《大安》稳定运行后,2013年11月,《大安》官网开通,标题、来源、作者、内容、栏目五种搜索功能强大,能满足读者诸多个性化需求,读刊、用刊提质增效。2014年11月,微信公众号又开通,再增加一条扩散渠道和拓展受众群体;2019年底,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矩阵形成,《大安》刊、网一体成为重要支撑;2021年11月,再添力入驻“大安观察”APP,并设专栏。至此,《大安》刊、网、端自身立体传播格局全面形成,品牌影响力、传播力全面提升。

2021年10月20日,《大安》编辑部向大安区图书馆赠送2012—2020年度合订本一套,收藏入古籍室/地方文献室,成为宝贵一分子。同时,裴主编个人也向图书馆赠送《尘途问路》《走近夕阳》《<大安>卷首语50篇》3套专著共60本,收入本地作家作品区,引领捐赠风尚。

2022年1月18日,全市、全省一流的大安区文化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新“三馆”正式开馆。

这月,《大安》2022年第1期(总第119期)从封面人物杨富平,专栏“平凡大安人”《“铁娘子”三板斧辟出新天地——记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区文化馆馆长杨富平》、“天府旅游名县”《“以文化人”润泽江姐故里——行进在大安新“三馆”的文旅融合之路》、“跨页”《大安新“三馆”开辟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》,我参与立体挖掘反映杨富平事迹,以及新“三馆”的里程碑意义、功用特色、未来走势,其形象在互联网迅速传播、树立,做到了刊、馆相融互动、以文化人、以文化城。

2022年2月,《大安》创刊十岁,120期1150多万字,发表文章2854篇、图片8860幅,每年编纂合订本100本,做到了月月发新枝,岁岁扎深根,成为大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编年史。目前,《大安》每期10册已进入图书馆期刊书架供借阅;未来,《大安》依然坚守接续奋进,按月出刊。

“让全社会形成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的浓厚氛围。”今年4月2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提出希望。

“与书为伴常新,以馆作邻长乐。”写好文章、编好书、建好馆、读好书是建设“书香中国”的一个重要闭环。

今年4月19日,我又领到了一个红本本儿——《新闻记者证》,回眸参加工作26年里,我从一名教育工作者转变为一名刊物编辑、全媒传播者,我想,有一根“红线”始终贯穿其间:一步一个脚印,接续用心用情用力发现力量、传播力量!

以后,刊、馆将持续共建共享,加大传播内容、传媒形式融合的力度、广度和深度,努力在运营上探出新路。

那是因为,刊是馆传播的重要内容、载体,馆是把刊办好用好服务好读者的最美“归宿”!


联系电话:

0813-5101505

电子邮箱:1439013708@qq.com

地 址:大安区北环路三段3号

扫码关注

Copyright © 2020-2024 大安文化馆 版权所有  备案号:蜀ICP备20019583号-1

技术支持: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